设为收藏 联系我们
分支机构 单位会员 论文申报 课题申报 留言板
首页 学会简介 动态公告 专家学者 教育热点 法律法规 成果推介 下 载 区 用户登录
·助教师“磨刀”,为教育“谋道”
·公布湖北省教育学会第30次学术年
·认真学习、积极宣传、努力落实《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
·中国教育学会:竭诚服务三十年
专家学者
 
分支机构
 



中国著名大学校长书系·功盖珞嘉“一代完人”:武汉大学校长王星拱
 


1

作者简介

  程斯辉,男,1962年生,湖南省南县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学士、硕士,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现为武汉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1995年、1995年,先后破格晋升为副教授、教授。1996-2003年曾任湖北大学教育学系主任、教育学院院长。1997年入选湖北省高校跨世纪学科带头人,2006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主要学术兼职有:中国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2004-2010年曾任中国教育学会中青年教育理论工作者分会副理事长;全国教育管理学科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分会常务理事;湖北省教育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湖北省教育管理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湖北省教育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等。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教育发展史与教育管理学。出版专著及主编、参编著作10多部,主要有《中国近代教育管理史》(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89)、《中国教育管理模式研究》(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4)、《科教兴国的先驱——教育家张誊传》(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创新型教师》(东方出版中心,2001)、《厚生务实巾帼楷模——金陵女子大学校长吴贻芳》(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新中国著名大学校长》(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教育之道》(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中国近代大学校长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等。在《教育研究》、《中国教育学刊》、《高等教育研究》等刊物上发表论文100余篇。曾获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三等奖,湖北省高校教学成果三等奖,湖北省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二等奖等多项奖励。
  吴骁,1981年生,湖北沔阳(仙桃)人,2005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历史学院世界史专业,获历史学硕士学位,现为武汉大学档案馆馆员,专门从事武汉大学校史研究,本书为其第一部学术专著。
  
  章开沅,浙江吴兴人,1926年生。1948年11月于南京金陵大学历史系肄业。1951年在华中师范大学任教至今。现任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教会大学史研究中心主任。1984-1990年任华中师范大学校长,1983-1990年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历史学科评议组成员、召集人。1990-1995年,历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历史系与普林斯顿神学院客座研究员、耶鲁大学历史系鲁斯学者、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历史系客座教授、台湾政治大学历史所客座教授、香港中文大学第14届“黄林秀莲访问学人”等。美国奥古斯坦那大学授予荣举博士学位,田纳西州长授予荣誉市民证书。撰著及主编的主要学术著作:《辛亥革命史》《辛亥革命与近代社会》《张謇传》《离异与回归——传统文化与近代化关系试析》《中国教会大学的历史地位》《从耶鲁到东京——为南京大屠杀取证》《实斋笔记》《鸿爪集》等。
  余子侠(余子峡),湖北蕲春人,1953年生,恢复高考后首届大学本科毕业生,先后获得哲学学士、史学硕士及博士学位,现为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两级研究生指导教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近现代史研究所兼职教授,主要从事中国教育史、中外教育交流史研究。在《教育研究》、《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七十余篇,独撰及合著《山乡社会走出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等学术专著多部,主编(合作)《中国著名大学校长书系》、《日本侵华教育全史》、《湖北考试史》等大型学术著述多套,另参加《陶行知教育学说》等学术著作的编撰。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民主斗士科学先驱(1888-1928)
一、学贯中西多才多艺
(一)深植传统 初肄西学
(二)负笈英伦 学成归国
二、执教北大风雨十载
(一)进德修业 “沟通文理”
(二)投身“五四” 论战“科玄”
(三)参与校政 举足轻重
三、情牵桑梓 心系教育
(一)旅京思皖 关怀故土
(二)倡建安大 艰难筹备
(三)学界名流 功业卓著

第二章 创建武大主持校政(1928-1934)
一、从筹备委员到代理校长
(一)国立武大 筹办缘起
(二)全面参与 身兼多职
二、兼任安徽大学校长
(一)勉力受命 兼长安大
(二)精心谋划 奠定初基
(三)分身乏术 终辞兼职
三、从代理校长到校长
(一)牺牲学术 全心奉献
(二)水到渠成 接长武大
(三)平稳过渡 代理“扶正”

第三章 教育思想办学理念(1928-1937)
一、保持学术独立积极改良社会
(一)“从事研究学术的人,是要不管政治才好
(二)“改良社会,使社会需要它所应当需要的东西
二、探求高深理论注重实用技能
(一)“依大学的标准而言”,“不能漠视高深的理论”
(二)“大学应当研究推进社会进步的事业
(三)兼顾“基础的理论”与“切近的应用”,实行“通才教育”
三、坚持四育并举树立国民表率
(一)智育思想
(二)体育思想
(三)群育思想
(四)德育思想

第四章 励精图治名校初成(1928-1937)
第五章 抗战军兴 教育救国(1931-1938)
第六章 流亡兴学弦歌不辍(1938-1945)
第七章 “无为而治”讲学自由(1933-1945)

精彩书摘

  因此,虽然王星拱的个人兴趣和意愿更多地在于学术研究与教学工作方面,但为了神圣、崇高的教育事业,为了学校建设和发展的“大局”,他还是被迫在自己的学术兴趣与学术研究事业上作出了重大牺牲,将主要精力投入于学校的行政管理工作,一步步地从代理校长、副校长、教务长的职位走向再度担任代理校长,并最终成为国立武汉大学的第二任正式校长。而这一步一旦迈出,便再无回头路可走。对此,不少武大化学系的学生后来也纷纷表示了惋惜之情,他们互相传言道:“抚五先生本是一位杰出的化学教授,可惜转业行政工作,反而掩盖了他的长才。”①1935年以后,王星拱便不再从事任何教学工作,但对于自己的化学研究事业,依然是恋恋不舍,并没有完全放弃。据1937-1941年间曾就读于武汉大学外文系的著名散文家吴鲁芹②(1918-1983)回忆,王星拱校长在“处理学校行政之外,还考虑到吴骁的这些具体情况,我便邀请他参与本书的写作。
  吴骁接受任务后非常认真,在2008年出现冰雪灾害的春节期间,牺牲了整个寒假的休息时间,冒着严寒,先后前往北京、南京、合肥等地,登门拜访王星拱的子女后人,以及不少曾在王校长主政时期的武汉大学学习或工作过的老校友等历史的亲历者和当事人,并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查阅、搜集了大量历史资料。再加上吴骁本身就在武汉大学档案馆工作,搜集和利用武汉大学的各种校史资料也非常方便。在充分占有资料的基础上,我们拟定提纲并反复修改;在撰写过程中又数易其稿。书稿最终能够完成,主要靠吴骁的努力,我主要起总体把关的作用。此外,整部书稿曾一度逼近40万字,为控制篇幅,我们又忍痛割爱,删减了近5万字的内容。对于被精简掉的很多具有重要史料价值的内容,将来如有条件,我们将通过撰写专题论文、编纂出版相关著述等方式,尽量予以弥补和完善。
  ……

湖北教育学会  主管:湖北省教育学会  主办:湖北省教育信息化发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