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收藏 联系我们
分支机构 单位会员 论文申报 课题申报 留言板
首页 学会简介 动态公告 专家学者 教育热点 法律法规 成果推介 下 载 区 用户登录
·助教师“磨刀”,为教育“谋道”
·公布湖北省教育学会第30次学术年
·认真学习、积极宣传、努力落实《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
·中国教育学会:竭诚服务三十年
专家学者
 
分支机构
 



关于建立中小学德育长效机制的初步思考(要点)
 


关于建立中小学德育长效机制的初步思考(要点)

 

 冉铁星

 

 

改革开放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小学德育在广大德育工作者的克难奋进中取得了难能可贵的进步。但与智育相比,德育就显得苍白无力了。平心而论,这不是身处学校第一线的德育工作者的问题,除了众所周知的社会环境因素以外,德育改革探索没有能够真正到位,保障“德育首位”的长效机制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是重要的原因。因此,有必要在此方面作出积极探索。笔者有如下几点初步的思考,供广大同仁参考。

 

1、建立和谐社会,提高民族素质和国际竞争力,学校教育必须从根本上改变“重智轻德”的不和谐状况。

在年初“两会”倾力关注我国“十一五”发展中的“显忧”(如贫富差距、城乡差距、就业难、看病难等不和谐问题)时,胡锦涛同志冷静而深远地洞察到“隐忧”(即社会风气的不正及对青少年的腐蚀,将严重阻碍社会经济发展,危及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安全”),提出了中华民族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应该具备的以“知耻近乎勇”为基本目标的荣辱观。这种以国民及全社会成员为对象的“广泛性”,与共产党员应该具有理想信念的“先进性”相呼应,显示出我国思想道德教育已经到了非“真抓”不可的地步,也表明现有的思想道德教育是无力、低效甚至某些方面是失败的。简言之,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包括政治文明)的“一手硬、一手软”是构建和谐社会中最基本的不和谐,反映到学校教育中便是“重智轻德”的不和谐状况,必须加以协调和改变。

 

2、“重智轻德”的教育内部原因是学校德育缺乏长效机制。

“长效机制”的缺乏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国民信仰机制受损和缺失。世界古老民族通常以宗教形式实施本民族的思想道德教育。我国过去由于封建世俗权力过强和各种外来宗教的并存,以致于没有形成自己真正意义的宗教(道教、儒教等均不完整)。新中国建立后,以无神论马克思主义为基础的共产主义思想和毛泽东思想曾一度发挥出带有“宗教”意味的教育作用,但因为“文革”的“极左”恶果导致“失信”,甚至遗患于几乎所有方面的“诚信”和“信仰”。对于中小学德育而言,便是德育内容难于取信于学生甚至教师,言行不一、表里不一的现象广泛存在。

2)现有德育从内容到形式均没有真正做到与社会经济生活同步。在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我国经济体制按照“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进行了实质性的改革,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比之下,政治体制及意识形态方面的改革相对滞后。学校教育与此相应的是,直接与市场经济相关的知识技能教育或“就业教育”门庭若市、竞争激烈,而与意识形态密切联系的传统德育则门庭冷落。这便是所谓“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不和谐状态的根本原因。而作为素质教育灵魂的德育之所以“虚弱”,关键也在于没有根植于社会经济生活,没有对应新的“市场”,也没有实现应有的效能和价值。本来马克思就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及其意识形态,人们首先要解决衣、食、住、行等生存或物质生活问题,再满足相应的精神生活(当然二者最好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关系)。恰恰在这一基本或根本的问题上,现有德育没有能够很好地遵循规律,从内容到形式都或多或少地脱离了现实生活。也就是说,在这一方面失去了生长的土壤。

3)现有德育没有形成领导真正重视,有用人、升学等评价选拔为杠杆或“指挥棒”,有专业队伍、经费投入为保障的运行机制。“德育首位”虽然成为文件、媒体、口头的共识,但在现实中德育往往是“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在干部选拔任用、用工政策、升学考试等关键导向上,“德”往往让位于“才”。由此带来一系列的“让位”。有的学校甚至将不擅长讲课的教师淘汰用作德育教师(殊不知对“灵魂工程师”的要求应该更高)。德育研究也不受重视,不少人认为只要按文件、教材、上级指示做就够了,有一点研究也容易变成“执行研究”或“空想研究”。

 

3、怎样建立中小学德育的长效机制。

建立中小学德育的长效机制,必须重点探索如下几个问题。

1)切实转变观念,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础上的学校德育。第一,必须深远地意识到道德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社会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作用,意识到道德是学生、教师、家长等社会人自己的需要(“德者,得也”),“发展是硬道理”也应有“道德发展”或“科学发展”之义;第二,必须将社会主义精神与市场经济伦理兼容,这样德育目标和内容才能将先进性与广泛性、理想与现实有机结合起来;第三,必须遵循精神和心理生长的自身规律(如市场经济规则是效益优先、兼顾公平,如果社会、学校按此规则行事就形成两个“片追”目标——钱和分数;上层建筑中的规则应是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第四,必须将中小学德育看作另一种“义务教育”(学生及家长有义务接受、国家政府有义务提供保障);第五,必须正确认识稳定、发展与改革的关系,把握“求稳怕乱”的尺度(学生受蒙蔽闹事不好,但“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未必就好)。

2)加强探索学生个体与社会共同需要、师生共同信服的德育内容和形式。我们在建立德育网站时提出了一个工作主题,也可以说是一种德育工作理念,即“回归生活、回归生命;重塑伦理,重建理想”。这里每四个字孤立起来看都似曾相识,但十六个字有机融合起来就有了新的意义。简单地说,人文主义、人本主义重生活、生命,国家社会主义重伦理、理想;二者在近代以来不同阶段、不同程度地被偏重。因为前者重在个人的、感性的、日常的内容,后者则重在社会的、理性的、历史的内容。而且与内容相应,形式也各有特点。前者多为自由、感性的形式,后者多为纪律、理性的形式。现在我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中小学德育,从内容上说,主要就是基于人的生命生活质量和各种自身需要的提升(包括学生良好的心理、精神状态和学习状态,以及此种状态下的良好发展,包括学习考试成绩提高),将社会主义的精神与市场经济的伦理有机地兼容或融合,广泛地纳入古今中外的先进文化。其中,既有中华民族精神包括儒、道、释等文化中的精华,也有发展中的马克思主义,还有世界性市场游戏规则中的共同准则,并且不排斥其他民族、宗教文化中的先进点。从形式上讲,主要将理性戒律的形式与感性审美的形式结合起来(如“以美育代宗教”的实质就是将理性的内容通过感性的形式加以显现和接受)。既有“读经”、戒律、仪式、传授、信仰的形式,也有游戏、文艺、体育、生活、节日、狂欢的形式,还有现代科技形式如电子网络、通信、音像影视形式,特别是网络游戏和短信形式,也不排斥模范、英雄示范等等形式。

3)切实建立落实“德育首位”的运行机制。这里主要是从教育内部着眼。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设法建立专门的管理机构或组织,要将德育经费列入教育专项预算,要加强德育队伍建设,研究设立专门的德育教师岗位职称系列,如班主任、心理咨询师等职业化研究,探索建立激励性评估体系,合理加重选拔用人、升学考试等重要评价中德育的权重,等等。德育研究组织特别是德育学会要发挥应有的作用,要组织、引领广大德育工作者一起探索,协同教育行政、各类学校及社区家庭开展合作攻关,提供交流平台、发现培养新人,评选奖励宣传其中的优秀者。

 

    以上思考还比较初步简要,需要进一步探讨和实践。期望引起广大德育工作者共同关注并参与研究实验,努力把中小学德育做实、做强、做得有效。

湖北教育学会  主管:湖北省教育学会  主办:湖北省教育信息化发展中心